育兒之道|包辦!對一個孩子和家庭來說有多可怕!
日期:2019-09-21 發布人: 瀏覽數:4396
有人說:享受父母給的零花錢,是孩子的權利,而非父母的恩賜;幫助父母分擔家務,是孩子的義務,而非父母的壓迫。可是在許多家長眼里:“做家務都是大人的事情,小孩只管好好學習就行了”。舍不得讓孩子做家務,怕他累著;用不著讓孩子做家務,浪費時間;沒必要讓孩子做家務,將來找個勤快媳婦兒就行……
這大概是不少父母的想法。然而,一味保護寵溺、萬事包辦代替的結果,往往不是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的孩子,而是讓“巨嬰”和“媽寶”頻頻出現,最后變得無情、無能、又無奈。
被包辦的孩子是無奈的
每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我們的天使,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孤本。他們往往自帶天賦,或后天形成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
可父母們往往以為孩子的興趣愛好是自己可以操縱的,于是太多望子成龍的父母們在孩子兩三歲時就開始煞費苦心地為孩子設計人生跑道,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高素質,內外兼修的人才,他們不惜投資大量的財力、精力,而孩子能做的就是無奈地接受父母安排的這一切。
情感大師涂磊曾這樣斥責父母: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還是讓孩子累死在起跑線上?
現實正如涂磊所言,期望過高的父母往往最終事與愿違,孩子在父母規劃的牢籠里要么唉聲嘆氣,要么牢騷滿腹。最后,“煉獄”的煎熬沒見熬出幾個天才、神童,到最后往往是“勞民傷財”,徒勞無功。
被包辦的孩子是無情的
2017年8月,安徽省宣城市就發生了一起人命案,兇手是死者未滿14歲的兒子。這個案例中的母親平時對兒子很好,什么要求都盡量滿足。這天,母親限制兒子玩手機,兒子被惹怒了,沖動之下,他將匕首刺向了自己的生母。
家長說幾句,孩子就自殺或者反擊,孩子有這樣的行為是讓人非常痛心的。做父母的,含辛茹苦把孩子養大,視孩子為眼中寶,到最后,自己怎么反倒成了孩子的心中刺了呢?孩子這種行為背后是一種什么心理呢?
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家庭里一直享受著無微不至的關愛,任何要求都能得到滿足,當突然有一天要求不被滿足時,孩子因為調節能力弱,不能及時作出調整,只好積壓在心底。當積壓過多爆發時,就做出了比成年人更可怕的事情,包括自殺和報復他人。
據調查: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居全球第一,而且自殺的原因大部分都是要求沒能滿足,就用極端方式反抗父母,看得讓人后背發涼。
被包辦的孩子是無能的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脫離了父母的無能孩子,迎來的必是慘淡一生。
以前看過一則新聞,23歲小伙楊鎖餓死在了家中。這個小伙沒有精神毛病,只因為家里人的過多寵愛,讓他養成了惰性,是因為懶才被餓死。
能寵愛到什么程度?他8歲時出門都是父母用擔子挑著,從來不走路;身為農民的父母從來不讓他干任何農活,“你到一邊玩兒吧,別累著了……”
能懶到什么程度被餓死?父母病逝后,他變賣了家里所有值錢的東西;后來跟堂哥到建筑隊干活嫌熱,到飯店當服務員要別人伺候,給他飯吃他都想讓別人直接喂到嘴里;最后回到村里挨家討飯,吃飽一頓就睡覺,餓得實在不行的時候再出來討飯;
從來不洗衣服,穿臟了就扔掉,再換一件,從來不做飯,就連上廁所都是在屋內挖個坑解決……
托爾斯泰說:“假如一個人懂得怎樣勞動和怎樣去愛,那么他將擁有美好的人生。”反之亦然。教會孩子怎么勞動和如何去愛,家長不能越位,也不能錯失良機。因為從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顧自己的過程中慢慢學會各種技能。家長取而代之的結果就是,孩子失去了生活的能力以及喪失了生活的興趣,更重要的失去了任何思考的能力。
那么,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孩子生存、學習和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呢?并讓孩子樂于去學,并且學有所成呢?
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
孩子自理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越來越內向的現象之所以層出不窮,另一個原因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要富養”的誤讀。
他們認為,窮人家的孩子才早當家,父母讓孩子學著自理,學著做家務,就無形中透露著自己的窮,揭露了自己的短。所以,孩子一定要按照小王子、小公主的標準來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十指不沾陽春水,像是這樣就能讓他們擁有“貴族”氣質。
對于獨立的孩子,他們投向的不是敬畏,而是同情。要說家庭富裕,很少有人能堪比李嘉誠,但李嘉誠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是讓孩子享盡榮華富貴,理所應當做“富二代”。他從小就教孩子學會自立自強。現在的孩子上學,家長都是車來車送,甚至連書包都替孩子背。
而李嘉誠很少用私家車送孩子上學,讓孩子們自己做電車、巴士,更別替拎書包了。現在的孩子回到家里,什么都不用干,最大的勞動怕是用手指滑滑手機,開開電視遙控器。而李嘉誠則要求自己的兩個孩子從小就開始做雜工、做侍應生,到高爾夫球場做球童。
擁有遠見比擁有資產重要,擁有獨立能力比擁有知識重要。
獨立之人格,競爭之根本。中國式家長一味地溺愛孩子,包辦孩子的一切,其實是為孩子的未來埋設了定時炸彈。
給孩子獨立面對挫折的機會
中國家長必須明白,讓孩子獨立適應社會,讓孩子變得有競爭力,讓孩子有可能成功,適度的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媒體上曾有很多關于中國獨二代的討論,某國高校拒收中國獨生子女,原因在于當代的孩子獨立性很差。更深層的原因是,學校認為,一個在生活上都無法獨立的孩子,無任何自覺性和創造力可言。也就是說,父母花一輩子心血讓孩子成功,卻不知成功地毀掉了孩子的一輩子。
龍應臺 《目送》有一段話,概括當今中國父母的教育言行,特別貼切:
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會我們:
你跌倒時,怎么跌得有尊嚴;
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
你痛的無法忍受時,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
你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心淌血的創傷,怎么獲得心靈深層的平靜;
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
溫室中培養不出參天大樹,只有讓孩子獨立面對一切,才能讓孩子真正扛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