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之末伏養生:吃三樣,做三樣,健康就靠這三樣
日期:2020-08-18 發布人: 瀏覽數:3612
中醫養生之末伏養生——古人說木、火、金、水對應春、夏、秋、冬。
長夏是第五季,屬土。
昨日末伏,從8月15日開始至24日結束,長夏最后10天。今年最后一次吸收能量的日子,我們該如何調養生息呢?
《周易》告訴我們:“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末伏屬土,也是吃土。土屬食物,鴨肉、羊肉、魚肉,都是性子溫潤的肉類,加點紫蘇、花椒的香料,能強壯人的中氣。不少人覺得三伏天里要少吃肉,但就像梁實秋說“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表現,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大口吃肉貼秋膘,也是后天秋收冬藏之本。
俗話說:伏天一碗羊肉湯,不用神醫開藥方。
伏天吃羊肉、喝羊肉湯,強身健體,滋陰補氣。
冬天喝羊湯是因為太冷,需要補。夏天天氣太熱,胃口不佳,身體其實處于一個透支狀態。
苦瓜中含有的“苦瓜素”,被稱為脂肪殺手,其中含有的皂甙還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但是孕婦要注意,不宜多吃。
蓮藕,是佛陀加持過的食物。深埋在土里,長在水塘里,得土氣性子也溫潤,既可潤肺健脾,還能清除體內郁積的寒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它為“靈根”。
中醫認為,生藕性寒,可消淤涼血、清煩熱、止嘔渴;再加上其富含的單寧酸、維生素K,具有收縮血管,幫助止血之能。
熟藕性溫,可健脾開胃,止瀉固精。煮湯飲能利小便、清熱潤肺。用藕制成粉,還能消食止瀉,開胃清熱,滋補養性。
二、喝好三樣
荷葉綠豆粥
三伏天天氣炎熱,老人和孩子的消化系統不佳,食欲不振。可以試一試荷葉綠豆粥。既可以清熱解暑,還能和中養胃。
做法:將綠豆泡發,煮成豆花做成綠豆湯。然后把大米煮成粥,快熟時倒入綠豆湯和冰糖,攪拌均勻,待粥熟后,將荷葉放在粥上,放涼即可食用。
薏米紅豆粥
伏天濕熱嚴重,出汗很多,需要祛濕健脾。
薏米又叫苡仁、六谷子,性涼、味甘淡、具有健脾、除濕、清熱化膿等作用。性溫,適合大部分人群。
做法:薏米炒熟之后,和紅豆、芡實一起入鍋煮到開花,再加入冰糖,即可食用。
山楂粥
山楂開胃養脾,適合胃口不佳的老人孩子。
做法:山楂洗凈備用。大米浸泡兩小時。鍋里放入冷水,煮山楂十五分鐘,撈出。加入大米、冰糖,煮熟。
三、做好三樣
末伏,并不是真的“潛伏”不動,而是適當發泄。
末伏是氣息混亂的時節,在長夏的末尾,但也是入秋了,熱得要命時,但又倏忽一陣涼風。我們心一急便覺得又熱又煩,沮喪時又覺得秋意悲涼。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 “ 使志安寧 ” 才能 “ 以緩秋刑 ” 。情緒得好的發散,才能有秋安。
適當鍛煉
適當鍛煉
夏天適當鍛煉,可以促進脾氣運化,改善胃口,但是運動要適當,盡量不要大汗淋漓,損傷陽氣。
秋天是養“收”的時分,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期間,故運動也要順應這一原則。
秋天在運動的時候,要科學選擇一些使情緒穩定、安定心神的運動方式,如道醫氣功法、八段錦、五禽戲等養生操都是不錯的選擇。
早睡早起
立秋之后,要“早臥早起,與雞具興”
立秋之后,陽氣開始收斂,早臥是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是為使肺氣得到舒展,有防止收斂太過的效果。
天氣逐漸轉涼,變化無常,此時不宜著衣過多,否則會影響身體對轉冷后的天氣適應能力,容易感冒。
多曬太陽
春夏宜養陽,秋冬宜養陰。
末伏卻特別怪,立秋已過,但暑氣未消,它是涼熱交替,也是陰陽交接的時節。意味著末伏之后,長夏過去,這是最后一段陽氣滿滿的日子。
在深圳,末伏仍是太熱了,若是曬不得,還可以在腳邊用艾條微微艾灸幾分鐘,激發身體的元氣。
吃三樣、喝三樣、做三樣,末伏最后10天的養生保健小妙招,千萬不要錯過哦!
華旭教育課程是由華旭講師團共同開發的國學文化課程。課程涵蓋易經培訓、風水培訓、面相學培訓、姓名學培訓、健康養生培訓等板塊,讓人從里到外學習國學文化、掌握自然規律、運用國學智慧改變自己的命運,少走人生的彎路。廣東易經培訓認準華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