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之道|孩子被欺負后,家長怎么教?
日期:2019-09-20 發(fā)布人: 瀏覽數(shù):4128
孩子被欺負怎么教?一直都有一個世紀難題,身為父母,我們到底是該教孩子“以暴抗暴”,還是“文明禮貌”?
有人說:當孩子被欺負了,為了防止孩子“以暴制暴”,所以不要教孩子反抗,但又怕孩子長期受氣,變得陰郁委屈,所以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把內(nèi)心的委屈憤怒發(fā)泄出來!
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案例:
5歲的女兒小月一回家就對爸爸說:“爸爸,今天,小紅又打我了!”
爸爸問:“啊,怎么又打你了?!那她今天為什么打你呢?”
小月:“我玩積木,她也要玩,我不給她,她就打我。”
爸爸:“誰先拿到積木的?”
小月:“我先拿到的。我已經(jīng)拿在手上玩了,她來搶,我不給她,她就打我。”
爸爸:“她打你,你怎么辦的?”
小月:“她打我,我就哭了。然后,老師來了,我就告訴老師了。”
爸爸:“老師怎么處理的?”
小月:“老師批評她,不許她再打人……”
爸爸:“那你現(xiàn)在難過嗎?”
小月:“難過!老師批評她,她也不改,她老打人。”
一席談話,爸爸基本上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也意識到,即使孩子將問題告訴給老師,但小紅依舊欺負他,孩子依舊委屈傷心并且繼續(xù)被欺負,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
于是,爸爸又問:“你們倆這個事情,是誰不對?”
小月:“是她不對!是她搶我積木玩,先動手打人的。”
爸爸:“好,她不對,那你要不要報告給老師?”
小月:“要!遇到麻煩找老師……”
爸爸:“老師知道后,有沒有批評她?”
小月:“老師批評她了!可是,可是她不聽,過一會兒她又打我,我心里很難過。”
爸爸:“你心里難過,你想怎么辦才能不難過?”
小月不說話了,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事實上這段談話,爸爸在刻意引導孩子明辨是非,并且引導孩子尋找解決方法。
爸爸繼續(xù)道:“那她打人,該不該打她?”
小月:“該打!”
爸爸:“她該打,那誰去打她?”
小月又不說話了,爸爸只好直截了當?shù)馗嬖V她:“好,爸爸教你,她再打你,你就打她。她打你,你要當時、立即就還手,這樣她就不敢再打你。她打你的時候,你不要先哭,不要等哭完了再還手,也不要等老師來了再還手。因為錯過了時機你再去打她,往往大家只看到你打她,就會以為你先動手的。她打過來,你要立即打過去。她踢你一腳,你立即還她一腳。”
看到這里,可能很多父母都不贊成孩子父親的這一教法,認為這可能會讓孩子變得以暴制暴、惹事生非!但事實上,孩子并沒有主動造成別人的困擾,而是被別人傷害受到了困擾,孩子想要脫離這個困擾,就必須學會正當自衛(wèi),這不叫以暴制暴,而是叫以暴抗暴。爸爸要讓孩子明白的是,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要當時當?shù)鼐陀枰赃€擊,既可以憑實力與同伴建立平等的關(guān)系,又在當下就宣泄了壞情緒,能夠更好地保證孩子的心里健康!
小月吃驚地望著爸爸,眼淚汪汪:“我不敢”。
爸爸笑起來,對小月說:“來!爸爸跟你先練習練習。你敢不敢給爸爸一拳?我給你一拳,你還我一拳;我踢你一腳,你再還我一腳……”這樣拳來腳往,爸爸陪孩子練習了個把月,一直到她能夠條件反射般地反應才罷休。從那以后,小月被同伴欺負到哭的事情也少了。
很多時候,家長一味地教孩子妥協(xié),忍氣吞聲,即使你用你的方式幫助孩子發(fā)泄了心中的委屈和憤怒,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孩子之間的問題,孩子也不會有反抗的意識和勇氣。但是,以暴抗暴這樣的方式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還需要跟孩子灌輸?shù)氖牵@種方法只有在雙方力量相當、在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才可以使用。
家長一定要跟孩子滲透各種自我保護的方式。譬如,當遇到力量懸殊的對手時,小孩就不能“硬碰硬”,而需要另外尋找各種各樣適宜的辦法。無論如何,首要考慮的總是保證自己不受到傷害,另外要告訴孩子,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一定要向大人求救。
最后,希望所有父母都能明白,孩子不可能一輩子受到父母的庇護,老師也不可能時刻都在孩子身邊,所以,對孩子最好的保護,就是教會孩子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