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親,他比看起來更愛你
日期:2020-06-24 發布人: 瀏覽數:5688
父親節將至,大家紛紛在微博、朋友圈曬出了對父親的祝福,但在回憶起與父親相處的點點滴滴時,小編發現大多數人都在說與父親相處較少,溝通困難,這似乎是中國式父親的通病。
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根植著一個父親的形象,他可能如龍應臺筆下的父親一樣靦腆,也可能如朱自清筆下的父親一樣沉默,又或者如莫言筆下的父親一樣嚴厲......
這些不盡相同的中國式父親形象,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一生。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父親,在家庭之中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通常冷峻、刻板、嚴厲,與孩子之間有著一道隱形的分水嶺,這道分水嶺叫作“權威”。
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曾經寫了一篇《父親的嚴厲》的文章,寫到了他對父親的記憶:
父親的嚴厲,在我們高密東北鄉都是有名的。我十幾歲的時候,經常撒野忘形,每當此時,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說一聲“你爹來了”,我就會打一個寒戰,脖子緊縮,目光盯著自己的腳尖,半天才能回過神來。
莫言出身于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父親吃苦耐勞但脾氣暴躁;年少時期的莫言,常常會因為一些小事受到父親的打罵。
如果說,在莫言的整個成長過程中,母親的影響是和風細雨的柔性感化,那么,父親的影響就是風狂雨驟的剛性約束。因為父親的暴躁,父子兩人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交流。
中國式的父親,大多是嚴厲的、內斂的、沉默的,但也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的。
直到莫言女兒的出生,他體會到了為人父的不易,才漸漸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和父親的關系。
中國式的父親,幾乎都善于偽裝:明明很辛苦,卻故作輕松;明明對孩子很在意,卻對孩子表現地很疏離。
只是,當我們真正理解父親的時候,往往已是人到中年;而此時的父親,可能也已經垂垂老矣。
2010年,冉光輝一手牽著孩子,一手扶著扛在肩上的貨物。
無數人見過這張照片,并記住了照片配發的兩句話:
肩上扛著的是生活,手上牽著的是希望。
10年過去了,重慶棒棒冉光輝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
如今,他在重慶市中心解放碑附近買了一套二手房,十年前,有些跟不上父親步伐的幼童冉俊超,今年已經讀初一了。他性格外向,活潑,成績也名列前茅。并且當上了班長和歷史課代表,這讓冉師傅特別有成就感。
50歲的重慶棒棒冉光輝,在扛起重負和責任的同時,用堅韌的背影傳遞給兒子一個生活的信念。他知道生活不易,卻依然堅信未來的美好,依然在疲憊之后還有英雄的夢想。而今,他的兒子身上也有了他的影子。
中國式父親,能給孩子最好的,就是以自身的經歷和精神告訴你,生活并不可怕,成長也沒那么難熬,認真踏實的生活,生活就不會辜負你。
歌曲《父親寫的散文詩》的傳唱,引起了大家對于“中國式父親”的思考,大家紛紛跑去歌曲下面留言,講述了自己和父親的故事。
UC曾在前幾年發布過一條數據報告:在情人節、兒童節、母親節和父親節這四個節日中,父親節的關注度最低。
兒童節和母親節的關注度分別是父親節的5.3倍和3.4倍。而情人節的關注度,是父親節的7.1倍。
我們的父親已經被忽略太久了。
記得去年的父親節,我給我爸爸發了一條非常肉麻的短信,大概內容是我會永遠愛他之類的,信息發出去大概不到一分鐘我就接到了他的電話,他問我是不是遇到了困難,是不是沒錢用了。當時我真是哭笑不得。
傳統文化潛移默化下的“情感失語癥”再加上缺乏陪伴所引起的“不夠親”,造成了如今“中國式父親”的產生。孩子無法理解父親的“愛你在心口難開”,父親對于孩子表達的愛也不知道怎么接收,于是就有可能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是時間是殘酷的,它不會偏愛任何一個人,它只會殘忍地在每一個人的身上劃下一道又一道的痕跡,不曾停止,父親會變老,孩子也會長大。
不管何種父親,他們的共同之處都是愛孩子,這點是毋庸置疑的。愛,從來就沒有錯,錯的只是表達愛的方式,不恰當的方式反而會使愛變成傷害。
我們作為子女,要給予父親更多的寬容和體諒。即使他不善言談,即使他從未說愛,但他也在用著自己的方式默默愛著你。
一生要強的爸爸,一生默默付出的爸爸,至此父親節,今天,別忘了對我們的父親說一聲:”辛苦啦。”